English

情系科学的一片衷情

2000-09-27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编者按:今年85岁的《科学》,是我国近代第一本以宣传科学、倡导科学为宗旨的杂志。它对科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功不可没。本期刊登两篇文章,一篇追溯《科学》发展的历程,一篇阐释《科学》的办刊特色,并以此祝愿《科学》在未来的日子里更加出色。

科学是人类认识自然、探索未知、创造美好未来的金钥匙。在世纪交替之际,翻开我国科学发展的史册,回首过去的百年,我们会深深地感受到,是科学改变了人们的思维观念,是科学改变着社会形态,是科学改变了文明古老中国的一切。殊不知,这中间,倾注有一大批学子情系科学的一片衷情,他们热情宣传科学,积极“提倡科学,振兴科学事业,改变社会上不重视科学技术的现象”。

1914年夏天,一批留学美国的莘莘学子,怀着以自己所学科学知识报效国家的拳拳赤子心,在异国他乡创办了《科学》月刊,并创建了“中国科学社”。1915年1月,一本旨在宣传科学、倡导科学的《科学》杂志(月刊)创刊号正式问世。这份由加入“中国科学社”的留学生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编辑、交上海商务印书馆在国内刊行的杂志,是留美学生课余时间的义务劳作,他们非但没有分厘报酬,还须从有限的生活费中省下一些钱来交纳会员费(常年费),用以支持《科学》杂志的出版。

创办之初,《科学》杂志编辑部原设在康奈尔大学,以后又移到哈佛大学校园内。杂志拥有一批热心的主要撰稿人,如赵元任、任鸿隽、胡适、胡明复、胡刚复、杨杏佛等人,他们都是在美的留学生。这批血气方刚、胸怀满腔爱国热忱的热血青年,因受封建伦理的影响较少,又在美国耳濡目染了近代文明和科学文化的进展,撰写的文章富有革新锐气,很受读者欢迎。

《科学》杂志一创刊,办刊人引入了适于表达科学知识信息的版面形式,改变了中文期刊一成不变的古老格局。他们借鉴西文格式,在中国第一家实行了中文横排向右的排版方式;首先在文章中使用了标点符号,以便于读者阅读。这虽然是杂志版面形式上的两项革新,却开了中国期刊出版史上的先河,也成了后来在中国大地上兴起的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的前奏之一。

1918年,随着“中国科学社”创始人和编辑部主要成员的陆续回国,《科学》杂志编辑部也迁回国内,办公地点先在南京,后到上海,抗战期间曾一度迁到重庆。当时,尽管中国科学还相当落后,办刊的物资条件和学术条件都非常艰苦,又面临着经费不足、稿件难组甚至纸张奇缺、邮递困难等种种磨难,却丝毫也没有动摇《科学》杂志创办者们服务中国科学事业的决心。他们意识到,自己正处于“国人需要科学食粮的孔亟之秋”,必须“稍尽绵薄,服务社会”。从1915年到1950年的35年间,《科学》杂志共发行了32卷,每卷12期,成了愚昧黑暗旧中国上空一把激励国人探索科学奥秘和创造美好未来的火炬。

新中国成立后,这本在极其艰苦条件下创立并坚持下来的《科学》杂志,因遭受到各种“左”的思潮干扰,曾两度停刊。1951年6月,“中国科学社”主办的《科学》杂志与“中华自然科学社”的《科学世界》杂志合并,由“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出版的《自然科学》杂志取而代之。1952年6月,《自然科学》杂志又被并入中国科学院主办的《科学通报》,这就使原来的《科学》杂志完全消失了。1957年7月,在“双百”方针的感召下,中国科学社老社长任鸿隽受原“中国科学社”广大社员和各方人士之邀,不辞年老,重新组织编辑力量,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恢复出版《科学》杂志,定为季刊。杂志定位为“报道日新月异科学发明和风起云涌科学动态”的综合性科学刊物,并期望能为科学的自由讨论提供窗口,为科学家的争鸣增辟一块园地。《科学》杂志复刊后,出版发行了4卷12期。1960年,因种种原因,《科学》杂志又第二次停刊。

事隔整整25年后的1985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大力支持下,在原“中国科学社”的一些老社友、《科学》杂志老编辑、老读者和许多老科学家的热心倡导下,《科学》杂志在她创刊70周年之际,又一次得以复刊。复刊后的《科学》杂志编辑委员会由国内各领域著名科学家组成,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负责具体编辑、出版工作,初为季刊,后为双月刊,卷号与以前的卷号相连,自37卷开始,每年1卷,今年已是第52卷了。

《科学》杂志从1915年创刊至今已85载,其间虽经历了不少艰难曲折的过程,但始终不忘“以传播世界最新科学知识为帜志”,如牛拓荒,如蚕吐丝,在提倡科学、传播科学技术知识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在中国现代科技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文化传播史上一本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综合性科学期刊。

1915年,发明大王爱迪生在得知中国的《科学》创刊的信息后,曾发出“伟大中华民族在觉醒”的感慨。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著名的中国科技史家、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教授曾称许《科学》杂志为中国之主要科学期刊,并把它与美国的《科学》周刊、英国的《自然》周刊相提并论,称之为科学期刊的A(America)、B(Britain)、C(China)。李约瑟的评价,倾注了他对中国科学技术尽快改变落后面貌、重新立于世界学术之林的殷切期望。回顾历史,展望未来,《科学》杂志自创刊至今虽已有85年的历史,但要能够与世界学术界权威刊物并驾齐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中最重要的条件是中国科学技术整体水平能够跨入世界前列,这不只是依靠一本刊物自身努力可以实现的。

1985年复刊后,《科学》杂志定位为高级科普刊物,向受过高等教育和科学教育的人群综合介绍日新月异的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成果,帮助他们继续学习,完善知识结构,加强对科学前沿多侧面的了解,并促进学科之间的交流、交叉和合作。应该说,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科学》杂志这一定位将会拥有一个越来越庞大的读者群,从事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专家需要这样的刊物,学习人文和社会科学出身的学者也同样需要这样的刊物。因此,以“传播科学,提高国力”为帜志的《科学》杂志,应努力成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的典范。这应当是这份中国历史最悠久的科学刊物在新世纪中持续努力的方向。在纪念《科学》杂志创刊85周年之时,我们高兴地看到,《科学》杂志新一代情系科学的后来者,正努力地以此为特色,发扬着创刊时的“开路小工”精神,勤奋地以“传播世界最新科学知识”为己任,迎接着新世纪的挑战!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